頭痛、胃痛、經痛、腰背痛、關節痛等,不少人長期飽受痛症困擾,影響工作及生活。有些人一感痛楚,第一時間不時看醫生,而是吃止痛藥紓緩疼痛,但亦有些人痛得冷汗直流也不肯吃,怕會吃上癮,怕有副作用。市面上有林林總總的止痛藥,有什麼不同?是否什麼痛症也能見效?吃太多真的會上癮?
痛也分兩類?
內科及老人科專科曾醫生表示,一般來說,疼痛分為「感覺接受性疼痛」及「神經痛」兩大類。
1. 感覺接受性疼痛:是指身體或臟器組織周邊神經的感覺接受器受到傷害性的刺激所造成,例如割傷、撞瘀、感染膿瘡等,一般頭痛、胃痛、經痛、腰背痛、關節痛、牙痛等也屬此類。可用含撲熱息痛的止痛藥,如必理痛,或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減少發炎,不刺激痛覺神經便可減輕痛楚。
2. 神經性疼痛:因周邊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混亂或病理變化所造成,令神經線發出疼痛訊號,例如生蛇、中風等,或一些直接刺激到神經線如椎間盤突出等。如用含撲熱息痛的止痛藥或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的效果未必太理想,而需醫生處方特別的止痛藥,並探查原因,由根本解決問題。
如何選擇止痛藥?
含撲熱息痛的止痛藥:頭痛、經痛、牙痛、輕度腰背痛、關節痛
非類固醇類止痛藥:較嚴重的腰背痛、關節痛
市面上較常見含撲熱息痛的止痛藥包括必理痛。必理痛種類繁多,有不同配方選擇,如頭痛、經痛等,不過,曾醫生指,不同配方的成份相差不遠,主要是對乙醯氨基酚(Paracetamol),是較普遍的止痛藥。至於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的止痛效力比含撲熱息痛的止痛藥強一點,內有十多只不同藥物,例如雙氯芬酸(Diclofenac)和布洛芬(Ibuprofen)等。
胃痛不應吃止痛藥?
由於胃痛人士本身可能是胃炎或胃潰瘍,再吃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等傷胃止痛藥會加重病情。胃痛時應服胃藥中和胃酸,改善消化及減少胃抽筋。
止痛藥的安全分量
止痛藥,每種成分不同,沒有劃一的安全分量標準,會因身體狀況、年紀等不同,所需分量也有差異,小朋友及長者的安全食用分量一般較少。
曾醫生提醒,進食止痛藥時應跟足包裝上的指引,例如最常見的必理痛,每天最大劑量是4000毫克,即8片每片500毫克,一般不會殘留在身體,「理論上,在安全分量的大前提下,即使是長期進食都不會影響健康,不過如有長期痛症,建議找醫生了解成因,而非用止痛藥止痛了事。」
此外,如在短時間內吃十多二十粒必理痛,有機會令肝功能受損,造成肝衰竭,出現黃疸、神智不清等徵狀,嚴重會有生命危險。如有嚴重肝硬化人士,服用前應諮詢醫生。